12月5日,由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主辦的「2020第五屆新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非常時期的金融責任與擔當」。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出席並發表演講。
李東榮表示,疫情以來,得益於前一階段金融科技的廣泛布局和深入應用,中國面向社會公眾和市場主體的基礎金融服務成功實現了「非接觸」和「不間斷」,為中國抗疫情、穩經濟、促復甦作出了積極貢獻,也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展金融防疫工作貢獻了中國經驗。面對「十四五」時期的新形勢新要求,經過疫情壓力測試的金融科技行業應進一步總結經驗、鞏固成果,從而更加充分地彰顯其經濟社會價值。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應繼續堅持守正創新的理念,把守正作為創新的方向盤,把創新作為守正的動力源。那麼,實踐中金融科技如何才能真正守正創新呢?他認為,應著力做到「四正」:
一是著力做到「正心」。即發展金融科技應堅持良好的初心動機和正確的價值導向,把金融為民、科技向善的基本理念落實到金融科技創新工作的各領域、各環節。人類金融發展史雄辯地證明,只有根植於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的金融創新才有生命力,脫離了經濟社會實際需求的土壤,再花哨的創新也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在完整的經濟周期和信貸周期中經受住歷史的檢驗。因此,從業機構應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面向實體經濟有效需求,面向人民美好生活嚮往,著力推進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創金融、養老金融等領域的融合創新,破解當前金融業在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真正讓老百姓和實體企業得到便利、拿到實惠、感到滿意。金融科技發展要「守住初心」,就不能忽視老年人等群體的實際需求,不能加劇「數字鴻溝」「智能鴻溝」的負面影響,而應該通過線上線下渠道一體化、金融服務方式多樣化、移動金融APP界面定製化等多元創新措施,真正把簡單留給客戶、把複雜留給自己,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二是著力做到「正位」。即發展金融科技應聚焦主業主責,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和金融科技產業生態體系中找到並堅守合適正確的位置。金融機構應注重依託金融科技手段培育服務管理能力和生態運營能力,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市場定位,構建具有獨特信息優勢的業務「護城河」和風險「防火牆」。特別是主要服務於地方經濟的中小機構,應利用「本鄉本土」和「地緣人緣」優勢,為當地人民群眾和地方改革發展提供無處不在、無微不至的精準服務,實現自身經營發展與地方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不能走盲目擴張、規模至上、超範圍經營的道路。金融科技公司應落實「無牌照、不金融」的要求,堅守科技賦能定位,與金融機構共同提升金融科技合作外包的規範性水平,明確責任邊界,加強風險隔離,防範利益衝突。
三是著力做到「正言」。即發展金融科技應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負責任金融的理念,切實規範金融營銷宣傳行為,充分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等基本權利。百家樂各類從業機構應結合自身業務情況,建立健全更加適應新型網路數字渠道的金融營銷宣傳內控機制,加強業務、技術、數據等合作方金融營銷宣傳的責任約定與行為監督。在對數字金融服務和金融科技創新應用進行宣傳推廣時,應嚴格落實金融管理部門對金融營銷宣傳主體資質、行為規範等方面的監管要求以及行業協會有關自律規則,做到「不誇大、不欺瞞、不混淆、不誤導」。注重通過創新自聲明、產品公示、信息披露、風險提示等多元化方式,積極主動增強數字金融服務和金融科技創新應用全流程的透明度,助力提升金融消費者的數字金融素養和風險防範能力。
四是著力做到「正行」。即發展金融科技應在依法合規、安全可信、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圍繞客戶有效需求和傳統業務痛點,穩妥審慎地開展各類業務和應用創新。具體來說,應嚴格按照經營範圍和業務規則提供數字金融服務,執行金融業網路安全等級保護、金融數據安全分級、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等基礎通用規範以及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移動金融APP等技術應用標準,落實有關金融科技產品認證和標準符合性自律備案制度,築牢金融科技創新「防火牆」,杜絕存在安全問題和風險隱患的產品「帶病上線」。同時,應積極主動履行金融消費者保護的主體責任,通過風險教育、先行賠付、保險補償等工作措施,從源頭上確保金融消費者的財產、隱私和數據安全,堅決避免金融科技創新成本和風險向金融消費者不合理轉嫁。
留言列表